十字路∼二萬平站

十字路十字路至屏遮那屏遮那屏遮那至第一分道
第一分道第一分道至二萬平二萬平

Colorful Squiggle.gif (558 bytes)

十字路
十字路站名的由來,是因其地理位置,正好位於通往山地部落來吉和達邦之間,特取其類似前往兩個部落的【十字路口】之意。

事實上,十字路車站的交通,也比其他中間站要便利。因為,它是阿里山公路與鐵路在中途相距最近的一處,所以極適宜做為鐵公路轉乘之地。它站內的軌道為S形彎道,除了上下行的正線外,還多了一條側線可停留巡道車。站房則為統一的制式建築,缺乏創意。

十字路車站海拔一千五百三十二公尺,為鄒族原住民對外的一個孔道。著名的女星湯蘭花,即是這兒出身的(一般說法是在來吉),據說它還捐贈了一座橋樑,取名為蘭花橋呢!

十字路十字路至屏遮那屏遮那屏遮那至第一分道
第一分道第一分道至二萬平二萬平

Colorful Squiggle.gif (558 bytes)

十字路∼屏遮那
火車告別了十字路站,又回到既陡又多山洞的森林鐵道本來面目。四十、四十一、四十二號隧道都很短,約在一百公尺上下。接著的四十三號隧道比較有趣,它的海拔一千六百三十公尺,全長二百二十一公尺,但實際上卻是由過去的兩座隧道合併起來而成的,所以中間還有【連接】的空洞痕跡。這也間接說明了為什麼阿里山林鐵在不同時期的隧道總數會有所不同,甚至越來越少的道理因為短的山洞常被打掉以節省維修成本,相連的山洞也儘可能連成一氣合併起來,最後的結果,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五十座隧道了

接著下來的四十四座隧道,是座迷你級的山洞,只有十八公尺長;四十五座隧道也差不多,只有二十三點七公尺而已。然而,在出此洞連接下一個四十六號隧道的短短一瞬間,卻可望見塔山的大岩壁在左側窗外出現,如果運氣好,還可望見雲海呢!

四十六號隧道海拔一千六百六十四公尺,全長九十公尺;四十七號隧道海拔一千六百八十三公尺,全長四十三公尺,過完這個山洞,屏遮那站便到了。

十字路十字路至屏遮那屏遮那屏遮那至第一分道
第一分道第一分道至二萬平二萬平

Colorful Squiggle.gif (558 bytes)

屏遮那
屏遮那站的附近幾乎沒有什麼住家,景色較為單純,沒有人為的雜亂景象。它的海拔有一千七百一十一公尺,站房的規模很小,類似先前經過的木履寮車站。不過它的站內軌道較為【複雜】,除了通過的正線外,還有一條往左分歧出的待避交會線,類似樟腦寮的折返式設計。

就在站房的對面,留有一座以前蒸汽火車加水的水鶴管子;火車一過水鶴前方的轉轍器,如果不交會列車,便馬上向右彎去而駛離車站。

十字路十字路至屏遮那屏遮那屏遮那至第一分道
第一分道第一分道至二萬平二萬平

Colorful Squiggle.gif (558 bytes)

屏遮那∼第一分道
在早年,火車一駛出屏遮那站後,車上的日本鐵道迷相機立刻緊握在手,因為有著魔鬼地獄般的屏遮那大斷崖馬上就要到了,怎可錯過?

這處時常會【走山】的地帶,往往一個山崩,整片山壁立刻變了個樣,鐵道甚至會在一瞬間自己走了一、二百公尺,跑到山谷下去了。因此,這個屏遮那大斷崖實在是阿里山林鐵的一大危險。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的一次大山崩,更造就了它人間地獄、草木不生的奇觀。有一段時間,還因為鐵道搶修不及,而架了一座吊橋銜接山谷兩邊,火車開到橋的一端,請乘客走過吊橋,再於另一端搭上等待於此的列車繼續行程。目前這座吊橋的遺跡尚健在,但早已廢棄不用了,因為林鐵人員想了一個新的辦法來克服它。

這個新方法是︰原本架橋一山崩就被沖走,那乾脆不架橋了,改建一個人造的山洞,要有山崩、落石,就由人造隧道上方滑落,而不會再把路基【搬】走。這個隧道,就像台鐵的南迴線嘉和掩體一般,不是用挖的,而是用加蓋而成的(註︰阿里山公路於觸口、66k二處亦有類似的明隧道)。

接著,過了四十四公尺長的四十九號隧道,海拔便爬高到了一千八百公尺。這兒以後的林相,就完全變成溫帶林的樣貌,因此在這個分界點上,林務局立了一個溫帶林與暖帶林的分界標示牌。此處四周的參天柳杉,正說明了高山的溫帶植物特色。這片人工栽植的柳杉群,就這樣一直延伸到下一個車站——第一分道。

十字路十字路至屏遮那屏遮那屏遮那至第一分道
第一分道第一分道至二萬平二萬平

Colorful Squiggle.gif (558 bytes)

第一分道
有句俗語︰「阿里山火車——碰壁」,指的就是阿里山火車在之字形的路段,都要差點【撞牆】再倒著往前開的鮮活描述

這樣設計鐵道的原因,是火車爬坡的效率有一定的極限,但卻又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爬山,除了獨立山段有很好的錐狀地形可供螺線上坡外,之字形的爬坡方式實為各國爬山鐵道最常用的方法。像日本著名的箱根登山鐵道,同樣也有幾處如此這般的設計,因此,國人若常到國外坐人家的觀光鐵道火車的話,大概也會常常【碰壁】碰不完。

阿里山的這一個分道,在車站等級中是屬於旗站。它的海拔高度有一千八百二十七公尺,為欣賞塔山的一個極佳觀景點。在站名牌上,它的英文名不像其他站用中文的發音拼成,而是用意譯的方式,稱為【1st〝Z〞Switch】,說明了它是Switch Back設計的折返式車站

類似第一分道這般的之字形路段轉折站,阿里山林鐵共有四處,因此每過了一個分道,火車便要換個方向走。就在乘客晃的暈頭轉向,忘了哪邊是車頭的同時,充滿新鮮刺激的喜悅,正是搭乘火車上阿里山最引人入勝的重頭戲。想想,若您搭的是遊覽巴士,它可會倒車、【碰壁】、再上山嗎?坐火車登阿里山其實是最好玩的呀!

目前,阿里山林鐵的四個分道,除了第二分道沒有設站外,第三分道即為神木站,第四分道為阿里山新站。似乎這些火車一定得停車再開的轉折點,天生就是個極佳的設站地點呢!

十字路十字路至屏遮那屏遮那屏遮那至第一分道
第一分道第一分道至二萬平二萬平

Colorful Squiggle.gif (558 bytes)

第一分道∼二萬平
火車經過了第一分道,便倒轉了方向上山。到了第二分道,車長敏捷地拿著無線電對講機跳下車,在火車駛進轉折點後【碰壁】的線路上時,快速的扳轉道岔,指揮火車又換個方向開,他才又熟練地攀上車完成任務。這種身手,似乎是每一位阿里山列車長必備的技術,不過分道處的坡度有千分之五十,火車爬得不會太快,也減輕了出糗的壓力。但上山容易下山難,下山時刻車長就要請駕駛放慢速度以便爬上車,否則火車跑了,留下列車長一個人在分道處要幹什麼?莫非要他去碰壁撞牆?

第二分道過後,在柳山林間有二棵活著的巨木在鐵道邊出現;緊接著最後一座的第五十號山洞出現後,阿里山林鐵的山洞之旅就告一段落,由此一直到阿里山站,便一座隧道也沒有

在火車駛出柳山林後,來到了一處視野極為開闊之地,此地即為二萬平站。

十字路十字路至屏遮那屏遮那屏遮那至第一分道
第一分道第一分道至二萬平二萬平

Colorful Squiggle.gif (558 bytes)

二萬平
二萬平站的海拔正好為二千公尺。我們一路行來,從嘉義的海拔三十公尺,一直到現在突破二千大關,實在令人不得不讚嘆這條鐵路的偉大

二萬平的站場算是可和奮起湖媲美的大型中間站,主要的原因,是它曾為大正一年(一九一二年)首先通車的六十六點六公里鐵道終點。後來,鐵路在大正三年(一九一四年)由二萬平延伸到沼平(現阿里山舊站),才使二萬平變為舊站

雖然如此,二萬平的規模仍不遜當年。一座調轉車頭的三角線目前還能正常使用;四段的站內軌道也是很多站所望塵莫及。

在二萬平毫無特色的站房旁,幾株櫻花在開花時非常美麗,是拍攝櫻花與火車的極佳場所。站外最重要的建築,即救國團的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火車由二萬平駛出後,會立刻向左大轉彎,繞到活動中心及三角線的後面,整整倒轉一百八十度,但它的設計並非折返式,所以車頭方向沒有改變

十字路十字路至屏遮那屏遮那屏遮那至第一分道
第一分道第一分道至二萬平二萬平

Colorful Squiggle.gif (558 bytes)

本版資料摘錄自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洪致文著•時報文化出版
欲了解更精彩的圖文內容,鄭重推薦此書!

上一頁上一頁 下一頁下一頁 主畫面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