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
自由時報 山頂黑狗兄 - 媒體報導 | 2009-09-10 | 點閱數: 3053

〔記者李文儀、王善嬿/綜合報導〕阿里山聯外道路受重創,今年上半年的遊客人數才創卅三年歷史新高,觀光產業卻瞬間跌落谷底,觀光團使用的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受損嚴重,何時能修復?難以預估。專家直指,阿里山未來旅遊模式,開路坐車直達不應是唯一考量。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指出,公路方便帶領大量觀光客直達阿里山,但遊覽車等重車不斷施壓,加上地震後地質鬆軟易坍方,造成路修好又壞的惡性循環。應謹慎檢討道路闢設的必要性,不能不顧一切擾動大地、拓寬道路或打隧道。

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墀吉表示,阿里山擁有半個地球之多的林相特色,旅客卻多是匆忙半天或一天遊覽,沒有過夜定點慢慢品嘗,快速來去,更增道路承載量。

應推動深度定點旅遊

阿里山應推動深度定點旅遊,將以遊客需求為導向的服務,改為社區在地導向,讓旅客來配合環境,才能永續經營。

交通部初步規劃,未來阿里山公路重建後,將設立轉運中心,以廿人以下的中型巴士接駁上山進入森林遊樂區等景點,減少大型車輛對道路的衝擊,也考慮興建纜車。

對於專家說法,賓館業者廖景泰表示,這些方案緩不濟急,改以中型巴士接駁儘管可行,但轉運增加旅遊費用,對觀光業很傷,還是早日修復公路,盡快恢復遊覽車載客上山觀光為主。官員應該到地方傾聽需求,才不會制定出不切實際的政策。

務農的謝姓民眾則認為,車輛不管大、小,都會對阿里山公路造成損害,不妨限定觀光季節才開放旅客上山,其餘時間讓阿里山休養,才能達到環境保護的效果。

資料來源: 2009-9-10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