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縱觀鄒族原住民的歷史發展軌跡,河川一直扮演舉足輕重的
角色。鄒族的聚落大多依山傍水,穿梭山野的急流險潭,形成部
落的絕佳屏障。豐饒的河川資源提供了生活無窮的寶藏,河川是
部落重要的財產之一。因此,任何人不允許也不可能趕盡殺絕。
鄒族人以永續利用的態度尊重河川生態,又能依靠河川生態資源
,藉以長久生存。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原住民自發性地維護達娜伊谷生
態,歷經數年,在各個條件皆匱乏的情況下,遵循古老的河川管
理規範,及對未來遠景的執著,山美社區居民攜手建立了魚的故
鄉--達娜伊谷。
◇回頁首
◆達娜伊谷保育緣起
達娜伊谷(Tanayiku),鄒語,為一地名,沒有任何意義。位於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東側,其中一條名為達娜伊谷溪,為曾文
溪上游支流,源自於中央山脈棚育山與棚磯山西側的稜線,短短
十八公里,由海拔二千公尺的發源地,陡落至海拔五百公尺,具
有台灣溪流大落差之性格。溪中盛產高錮魚、蝦、蟹、爬、岩鰍
、鱸鰻等。森林中更有多種野生動物。
達娜伊谷溪原分屬山美村鄒族各氏族之傳統漁獵場,過去各
氏族嚴守傳統規範使用山森及河川資源,使各種生態資源得以維
持自然與平衡。
民國六十年代以前,交通的不便與山地的管制,鮮少外人進
入。但隨著曾文水庫的興建完成,在未考慮河川生態具有迴游性
格魚類之工程設計,成為破壞阿里山地區河川生態的最初原因。
六十年代末期至今,阿里山公路的開挖,大量土方任意傾置
,水源山坡地陸續開闢茶園或山葵園,愈來愈多的攔沙壩,加上
電、毒魚的歪風進入,都像一隻可怕的怪獸啃噬著山上整條河川
。
各河川溪流不斷被破壞,河川生態遭逢空前浩劫之際,少數
居民試圖鼓吹村民愛惜河川生態資源,嘗試選擇一條溪流作為保
育區,並規劃為觀光旅遊據點,惜因種種因素而未成功。
民國七十八年初,生態保育作為觀光資源的構想,在山美重
新討論。而此時,國內的經濟發達,觀光旅遊成為國人重要的休
閒活動方式,阿里山地區旅遊據點漸漸無法容納更多的遊客,開
發新的旅遊觀光地區,正逢其時,而以生態保育作為觀光的特色
,很快的成為山美居民的共同期望。在有識之士的積極奔走鼓吹
之下,不久即成立了「山美觀光發展委員會」同時選定尚保持原
始風貌的達娜伊谷溪及兩岸各六公里的原始森林,作為生態保育
地區。嚴格禁止以任何方式獵捕該地區之所有生態,該地區之土
地亦不可作任何開發,以維護生態棲身環境。
民國七十八年十月,村民大會一致通過達娜伊谷生態保育的
計劃,同時訂下了村民自制公約。
◇回頁首
◆達娜伊谷生態保育過程
達娜伊谷生態經一年復育之後,魚苗開始成群。為免遭到破
壞而使保育工作功虧一匱,民國七十九年底組成巡邏隊,由社區
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男性,以白天一人,夜間二人之巡邏方
式,輪流擔任負責巡河護魚任務,巡河護魚期間選擇旱季溪水低
淺之際,時續約半年。
巡河護魚工作由七十九年起至八十三年底由專職巡邏人員擔
任後止,歷時四年。社區居民無怨無悔,默默地執行達娜伊谷生
態保育工作,四年的巡河護魚,不但犧牲了居民很多的工作時間
,更未曾領取分文工資或點心費。沒有政府單位或專家學者的支
援、指導,達娜伊谷的保育工作就在山美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
推向成功。
居民不分晝夜、不分晴雨的執行巡河護魚的任務,無形中與
達娜伊谷建立深厚感情,農閒無事之時,常主動往達娜伊谷走走
。年輕人甚至把達娜伊谷作為夜間休閒聚會場所。每晚巡河護魚
人數常達數十人,熱烈程度可以想見。
巡河護魚工作的執行在全民的熱烈支持下,並無太大的障礙
或困難,少數外人因不瞭解當地人對達娜伊谷生態保育的計畫與
決心,有意或無意的進入捕捉魚類,造成不少困擾。對明顯違法
者,交由警察機關處理;行為未至違法者,則勸導或強制驅離;
若為當地人違規,則依照自制公約規定處理。嚴格地執行保育規
定事項,是達娜伊谷保育工作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保育達娜伊谷生態的過程中,社區居民在無形中教育自己、
教育下一代、也教育了別人。珍惜傳統河川文化的認知,在無形
中牢牢生根。這種凝聚力和活教育是莫大的收穫。
◇回頁首
◆達娜伊谷經營方式
達娜伊谷生態保育遠景是以發展觀光為目的,歷經數年的封
溪保育,達娜伊谷恢復了昔日旺盛的生機,成群的錮魚形象成為
達娜伊谷的一大奇觀。
民國八十三年,為了提高管理效率,將「山美觀光發展委員
會」管理權責挪移至甫成立的「山美社區發展協會」。少了層層
限制,經費的調度和進度的規劃單純而迅速許多。
八十四年二月,「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正式成立,同時
對外開放,酌收每位遊客五十元,作為清潔維護費用,園區內以
賞魚為主,設三處賞魚區,也開闢具特殊景觀為其他遊憩據點,
如鬼山古道、龍鳳峽谷、仙井瀑布、燕子崖等。為避免破壞園區
內生態生長空間或製造髒亂,烤肉區及露營區均設在園區外圍。
達娜伊谷除賞魚遊憩外,因考慮溪中生態平衡,每逢雨季及
魚類繁殖期,開放供人垂釣,每小時一百元,也提供魚苗供錮魚
養殖業者,每尾十元。
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正式營運後,八十四年收入為七十九
萬餘元。八十五年為一百六十六萬餘元。所有收入除支付專職員
工薪資外,均由社區統一規劃運用。
八十五年六月二十日端午節,時報文教基金會與山美社區共
同舉辦「寶島錮魚節」活動。內容包括「達娜伊谷賞魚」、「鄒
族風味大餐」、「鄒族農特產趕集」、「鄒族傳統歌舞表演」、
「端午清溪汲午時水」等活動單元。首次將達娜伊谷保育成果結
合鄒族文化推展給社會大眾。此次活動社區居民全體動員完成,
得到各界一致好評,而「寶島錮魚節」將以常態性活動持續舉辦
。
◇回頁首
◆達娜伊谷生態保育的文化背景因素
如前言所述,河川在鄒族部落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河川不但是部落的屏障,更提供了生活上的各種資源,鄒族除了
分配獵場供氏族狩獵外,也將生活領域的河川,分成區段供各氏
族管理使用,部落成員不但要學習管理,對別氏族的河區尤應尊
重,不可侵犯。
鄒族傳統捕魚方法,譬如:叉魚、網魚、釣魚、堰魚、掃魚
、毒魚〈瓜馥木之根,可讓魚暫時麻痺〉等等。這些方法都按季
節的變遷並配合實際環境,產生不同的獲取方式。平時個人可以
在自己的河區內捕魚,但毒魚是不被允許的。與氏族的部落有關
,且具有社會意義的捕魚行為是毒魚。
氏族毒魚方式,由各氏族在所屬河段區域內毒魚,同時在毒
魚之前必先知會下游區段之氏族。
部落毒魚的方式,是由部落各氏族彼此約定,在若干時日內
禁止有任何捕魚行為,待約定時日後,部落全體動員捕魚〈毒〉
。所有魚獲攜指定處所,由各氏族之長老按每戶人口數平均分配
。籐毒流走不久,所有魚類大致都會復甦。
從過去鄒族的捕魚行為規範來看,永續利用及分享河川資源
是約束或限制族人捕魚行為或方式的重要原因。自從阿里山公路
開通後,更多的外人出入山區,引進了電、毒、炸等卑劣捕魚手
段,不但使河川生態遭受浩劫,也使山美部落原有的河川倫理與
秩序面臨瓦解。
如今,達娜伊谷的生態保育成為社區的觀光資源,其實與過
去使用河川的基本精神相符。而山美村至民國六十八年,還是按
照傳統規範使用河川,大多數的山美村民還印象深刻。恢復鄒族
固有的河川文化,是為達娜伊谷生態保育成功的基本因素。
◇回頁首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玉山國家公園∥
∥豐山風景區∥來吉風景區∥里佳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