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族群的網路運用

∼一個山地偏遠網站的經驗

黃源明

隨著網際網路的雷厲風行,媒體也不斷出現網路新社會的訊息,似乎在未來的世界,網路儼然成為生活的重心,而在政府推動資訊教育多年來,確實已經有顯著的成果,放眼望去,學電腦已經成為莘莘學子必備的技能,連中小學生也不例外,上網路成為新新人類最眩的玩意兒。

筆者服務的學校位於偏遠的阿里山上,風景秀麗,終年遊客如織,是中外聞名的渡假勝地。阿里山的氣候潮溼,降雨機率大,平日資訊的取得全靠報紙及無線電視,雖然有線電視日趨普及,但偏遠山區依然無法享受資訊的便利,城鄉差距非一般人所能想像,自賀伯颱風重創後,山區的資訊取得潛藏更多的不便,交通、電力、通訊關係著日常生活的正常與否,斷路、斷電、斷訊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更遑論提升生活的品質。

民國七十九年起,本校開始推動資訊教育,指導小朋友練習打字、文書處理,而當學術網路形成一股風潮時,筆者便在學校利用週三教師進修時間,指導同仁接觸BBS、利用E-Mail等,並普及到中高年級的社團活動和社區的成人電腦班,惟學校設備缺乏,在未獲任何補助下,十餘人共用一部機器早已司空見慣,推動資訊教育多年,效果實在有限。(註︰本校八十六學年度終於獲得一百萬經費採購電腦設備)

民國八十五年,漫步在雲端HomePage正式上網,提供多樣的阿里山資訊,接著香林國小、阿里山鄉土資訊陸續上網,獲得網友的熱烈迴響,筆者服務香林國小十年有餘,深深體會資訊教育的篳路藍縷,在此提供實務上的建議作為參考︰

  1. 鼓勵優秀人才服務偏遠地區
    偏遠地區學校留不住優秀人才是常有的事,因為教學環境有許多不便,如課程壓力重、行政業務多、物質環境差等,多數年輕教師以偏遠地區為過渡環境,即使有心推動教育,卻因環境因素,往往無法持之以恆,實在可惜。目前偏遠地區的教師薪資雖比一般地區教師要高,但是主要影響的因素還是整體的教學環境。
  2. 改善地方建設提升環境品質
    偏遠地區的各項建設與工作效率實在無法與都市相比,以阿里山來說,停電是常有的事,電壓不穩則造成電器設備壽命縮短,加上環境潮溼,容易發霉,一旦設備故障,送修又是個問題,加上山區交通遇雨坍方經常中斷,如此生活環境又如何談效率可言?
  3. 充實資訊設備善用網際網路
    生活在科技發達的社會,資訊充斥垂手可得,但是對於偏遠地區的學童,科技帶來的便利卻無福可享。同樣的經費,在都市裡的大學校可能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偏遠地區的小學校,卻可以產生相當大的效果。如果偏遠地區的學校都能連接
    TANet,不僅可以縮小教育資源的差距,吸引人才下鄉,更可以開闊偏遠地區學童的學習視野。
  4. 縮短城鄉差距鼓勵民間參與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光靠政府的力量推動是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偏遠地區的學童在現實環境的差異下,資源分配呈現嚴重不均,若能鼓勵民間公司、社團認養偏遠學校設備,暫且拋棄商業利益觀念,
    對於偏遠學校的資訊教育必將是一大助力。
  5. 建立學校特色發展遠距學習
    部份中小學在獲得經費補助電腦設備後,往往缺乏長遠的規劃,到頭來成為昂貴的打字機與展示品,其實不妨鼓勵學校利用電腦製作本土教材,發展學校特色,進一步將資料轉換成網路資源,形成遠距學習教材,網網相連,無遠弗屆,受惠的豈只是中小學師生而已?
  6. 提供偏遠地區教師進修機會
    一般的教師進修課程,完全未考慮到偏遠地區的教師,筆者參加
    CAI進階班,光是交通往返每次至少要四個小時(以自行開車而言),加上平日的教學與行政業務繁重,若非長久耐力實在無法負荷!

以上所述,僅是筆者長期服務偏遠地區所發現的問題之一,推動資訊教育的成果無法一蹴可幾,長遠的規劃勝過一切,在教師法等新制教育措施下,對於偏遠地區的教學環境更加不利,長久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鄉差距過大都是存在已久的問題,教育是百年大計,而完整的的受教權利同樣是偏遠地區的學童們所應該共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