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
聯合新聞網 山頂黑狗兄 - 媒體報導 | 2009-08-30 | 點閱數: 2834

【聯合報╱嚴長壽/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台北市)】拜讀昨天聯合報「阿里山森鐵小修就好 建纜車接駁」報導,筆者感觸很深。去年年初筆者也曾針對阿里山大未來提出相似看法。

筆者當時即預測,隨著陸客增加,阿里山勢必湧入大量遊客,馬上面臨自然環境無法承載的現實問題,我曾提出可以考慮興建「纜車」的可能性。

當然大前提是,興建纜車的確安全無虞,如此可以用纜車做為主要運輸工具,取代大部分公路,讓公路僅做為備用的、後勤的道路,我們只需要保留局部鐵路,留下最有特色最精采的奮起湖開始「之」字型高山鐵路,其餘長達數十公里、鬆軟崩積土段落的鐵道,全部重新「歸還」給大自然,如此也將可節省每年的維修成本。

興建纜車的重點是,讓遊客及遊覽車都留在山下。過去把所有開發焦點、資源全集中在峰頂的做法,就像將所有力量放在三角形最頂端,頭重腳輕,風險全壓在上面了,而山下的嘉義市,卻完全沒有因阿里山受惠,而且嘉義人若要上山工作,還要開車數十公里,耗能耗時也不環保。

我之前曾大力反對政府在玉山、雪山新建纜車,因為好不容易保留的淨土,實在不宜開發。但對於像阿里山已是充分開發的景點,興建纜車來替換原有鐵路、公路及停車場,不失為兩害相權取其輕,也是對環保的一種妥協。

既然無法阻擋人上山,那就讓人停在山上愈短愈好。我們應逆向思考,把大部分的開發放在山下。山下不僅腹地大、更安全、遊客的可及性也高,而且和在地的嘉義可以建立緊密而永恆的關係,無論是人力資源、文化的融合、環境永續經營各方面都遠比山上有優勢。

如果大家由纜車輸運上山,除了少數已開發的山頂住宿設施,旅客可以上山遊憩,並於當天下山,如此,最好的自然環境得以保留。而且在山下提供住宿與生活空間,旅客有了更充裕的時間,自然就會細細品味真實的阿里山文化特色。這時候阿里山茶藝文化可以表現,鄒族原住民文化也有機會表現,再加上嘉義在地閩南的文化,共同建構自然、人文,由平地到高山多層次的旅遊經驗。

這些都可吸引不想「走馬看花」的第一階段遊客,而是想「深度旅遊」的遊客。

筆者關心的實在不只是纜車,而是整個嘉義地區的大未來。我們必須朝向阿里山永續經營最好辦法,讓子孫永遠可以看到美麗的雲海。

資料來源:【2009/08/2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