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
中時電子報 山頂黑狗兄 - 媒體報導 | 2009-11-21 | 點閱數: 3249

【中廣新聞/彭群弼】
    八八風災重創中南部,其中,被陸客指名一定要去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因為阿里山公路重創,突然變成了孤島,進退不得,經過公路單位的全力搶修,一直到九月初,陸續將坍方打通,讓負責運送民生物資的車輛可以進入。 

    當地賴以維生的旅遊事業也面臨全面停擺,業者叫苦不已,原本陸客絡繹不絕,觀光局每天都會公布上山的團體數量,讓業者自行調配的最搶手風景點,一時之間,突然變成靜悄悄的山城。八月底,業者帶著鄒族歌舞以及茶葉下山,官方也趕快設立可以「到此一遊」的立牌,安排陸客團在山腳下拍照,購物。好不容易等到十月下旬,終於開放小型車輛進入,可以一路開到森林遊樂區,觀光局也大手筆租用九人座箱型車,提供散客接駁。但,當地居民最盼望的旅行團,究竟何時可以出現?

    根據交通部長毛治國九月初的規劃構想,受創嚴重的阿里山公路將不可避免在部分大型災害路段面臨更改路線的抉擇,因此,修復的目標提供中型巴士上山,但完全修復,讓大型車輛進出,還需從長計議。負責道路搶修的公路總局,十一月初完成道路的初步修復,十九號宣布,從二十號起,開放中型巴士上山,完全符合當初所設定的目標,觀光客要上山,只需要在指定的轉運點辦理轉乘即可。

    不過,公路總局也承認,現在的阿里山公路,已經不是當初的阿里山公路,主秘陳茂南說:

    跟最原始的阿里山公路,現在因為受到莫拉克風災的影響,等於是大病一場,等於是剛剛有點元氣,可以負擔運輸功能,中型巴士在我們速限及交通管制措施之下,應該是「安全無虞」。

    陳茂南表示:受創的路段多達 46 處,另外有三處大規模災害路段,都必須放慢速度通過,部分路段也因為面積縮小,改為單線雙向使用,會車時,駕駛人要注意。陳茂南說:道路基本上是安全的,但他也承認:受損的道路邊坡,其實並沒有完全穩定,因此如果碰到下豪雨或地震,還是有危險我們有清除落石,災害最嚴重的路段,他還是裸坡的部分,我們會噴漿掛網,希望明年四月之前,汛期之前可以做完。陳茂南說:阿里山公路現在只怕兩件事:(1)第一個是豪雨,第二個是地震,針對豪雨及地震,我們會加強巡察及檢測,有問題就封路。

    換言之,開放旅客上山的同時,阿里山公路也持續修路。公路總局認為:經過會勘之後,現在的路,應該已經修到一定標準,可以開放中型巴士上山,但,能不能開放觀光?跟公路總局的業務無關。中型巴士上去對區域,觀光旅遊的變化或一些影響,要觀光局及業者要去思考。

    如同整個阿里山地區的觀光產業一樣,多頭馬車的問題,果然在阿里山歷經風災之後的重建時,再度凸顯出來。雖然公路總局宣布可以放行中型巴士,但觀光主管機關的態度呢?觀光局副局長吳朝彥前兩天才剛剛率領業者的踩線團跑了一趟阿里山,帶回來的訊息,一點都不樂觀:業者是說,還有一些路段有潛在性落石,還有一些邊坡,有安全性的考量,他們建議暫緩啦。我們是認為,業者要去,必須要評估風險,注意安全。

    事實上,踩線團週三從阿里山公路下山的過程裡,不但碰上季節性的濃霧,甚至還行經一部一頭撞上山壁,疑似因為路況不明發生車禍的小客車的事故現場。因此,參加踩線的 8 家承攬陸客的主力旅行社代表,以及旅行業四大公會團體代表,隨後在召開的會議中,口徑一致,持反對態度,為何期盼多時,早就希望陸客能夠重回阿里山的旅行社,卻反對開放中型巴士上山?的確耐人尋味,但是卡在中間的觀光局,則是陷入兩難,一方面要振興阿里山的觀光產業,一方面也要面對旅行業者罕見的一致性反對。

    吳朝彥說:站在觀光局的立場,既然公路總局宣布路可以通中巴,就算我們宣布不能安排,還是會有業者私下安排自費行程,違規就更那個啦。業者要安排,必須自行斟酌安全問題。如此一來,業者豈不是要自己決定行程是否安全?既然第一批考察的業者已經帶回「不安全」的結論,因此吳朝彥最後決定改口,表示現階段「不鼓勵」我們不鼓勵,不管哪一種,現在不鼓勵業者搭中巴上去。

    觀光局態度反覆的真正原因,就是對於一旦開放之後,如果發生交通事故,責任究竟要由誰來負這個敏感問題。,也感到極端的困擾。更弔詭的是,公路總局早就決定 11/20 要宣布開放,但觀光局安排業者踩線,卻是趕在開放前三天才上山,因此,對於業者的一致反對,讓觀光局措手不及,尷尬不已。

    說穿了,上不上山的「兩難習題」,不過就是「安全」兩個字,第一線的官員,沒有人敢拍胸脯保證,但是,比第一線高的上級官員,卻又單純的以為,只要早日通車,把中型巴士塞進阿里山公路,遊客上去了,問題就解決了,如此單純的思考邏輯,終究無法面對來自旅行業界從實務操作的放大鏡觀察,看破了手腳。

    旅行業資深人士指出,以往遊覽車直上阿里山,陸客不必換車,不必增加接駁支出,時間好控制,當然一團接著一團送上去,但是一旦卡在要接駁,立刻出現「瓶頸問題」。

    一旦有瓶頸,就會出現不正當的利潤,不正常的操作,目前市場盛傳,有本事上阿里山的中型巴士,不過幾十輛,可能會與特定的茶行禮品店「搭配」,讓所有上山的陸客,都必須「過路繳稅」,接駁的費用要如何解決,可能就看陸客「買」的夠不夠本。

    就算有五十輛中型巴士, 11 月份開始,陸客入台人數,已經恢復到每天 2000 人次以上,中巴每次只能裝 20 個人,也只能滿足一半的需求,這還不包括以專業交流參訪名義入境的的陸客。供需呈現極大的落差。但只要有陸客團「上到阿里山」,「上不去」的業者必然要面對極大的壓力,到時候,走偏門,出怪招,甚至支付大筆費用,換得上山,羊毛出在,羊身上,倒楣的恐怕還是大陸觀光客,因為要花更多的錢去購物,彌補業者的損失。

    其次,阿里山公路目前仍有為數不少的工程,民生物資運輸的車輛往返,如果加上大量的中型巴士上山,道路的秩序要由誰來負責?更不用說,公路總局還在持續修路,持續要面對可能的潛在風險。秋冬之後,阿里山區容易起霧,中午上山,回程就可能會碰上能見度不佳。業者說:到底有多少已經跑過阿里山公路,瞭解目前「現況」的司機,有辦法從事這項業務?種種問題,都讓業者對於大量安排團客上山,充滿疑慮。

    面對開放不開放的難題,觀光局副局長吳朝彥最後鬆口,以「不鼓勵業者現在使用中巴上山」,企圖讓問題延後發生。但阿里山終究還是要讓團體旅客上山,以往多頭馬車,管理一團混亂的阿里山地區,究竟要不要利用這個天災的機會,重新建立旅遊秩序?讓未來的大陸觀光客,不要繼續重演「不來終身遺憾,來了遺憾終身」的壞印象,繼續留在阿里山?關鍵恐怕還是政府官員,何時可以離開本位主義,站的比阿里山更高的位置,看清問題,拿出方法。

資料來源: 2009-11-20 中時電子報新聞速報